乾隆打仗就是个狠角色,要消灭准噶尔,只能对他们大开杀戒。准噶尔原本是个强大的帝国,现在只能叫作准噶尔盆地了。
在17世纪末期,噶尔丹在准噶尔汗国崛起,成为一位极具野心的统治者。他的目标是重新统一蒙古各部,进而挑战日益强大的清朝。与此同时,清朝在康熙帝的统治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噶尔丹的野心与康熙帝的统治意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大力量的冲突。
1688年,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对漠北蒙古展开了攻击。面对噶尔丹的强大军力,漠北蒙古部族选择南迁,寻求清朝的庇护。
康熙帝接纳了这些蒙古部族,并迅速组织军队以防准噶尔进一步的侵扰。军事冲突在乌兰布通一带爆发,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虽然清军最终取得了战斗的优势,但代价极为惨重,以至于八旗兵家属几乎每家都有丧事。
噶尔丹虽败逃走,但并未就此放弃。他重新整合剩余力量,并在1696年在昭莫多与康熙帝的军队再次交锋。
昭莫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场战役对双方都极具挑战:清军面临漫长的补给线,而准噶尔军队也是远道而来。尽管条件艰苦,清军还是成功击败了噶尔丹的军队。噶尔丹在战后不久去世,结束了他的征服梦。
噶尔丹去世并未使准噶尔汗国的威胁完全消失。他的势力由策妄阿拉布坦继承,后者继续对抗清朝。尽管在康熙晚年策妄阿拉布坦曾重创清军,但到了雍正时期,清朝与准噶尔的冲突依然频繁。双方在青海地区多次交战,雍正帝的军队并未明显占优。
直到策妄阿拉布坦逝世,噶尔丹策零继承其父的汗位,将准噶尔汗国的疆域拓展至极盛,涵盖了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西伯利亚南部。然而,随着噶尔丹策零的去世,汗国内部争斗激烈,其子女与女婿间的矛盾激化。
此时的清朝,已经通过乾隆帝的祖父雍正帝与父亲康熙帝多次尝试控制这一地区,却屡遭挫败。乾隆帝在接手权力后,面对准噶尔内乱,看到了收复新疆的再次机会。他没有立即出兵,而是等待内部斗争进一步消耗准噶尔的力量。
在准噶尔部内部,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与达瓦奇的矛盾凸显。原本阿睦尔撒纳支持达瓦奇登基,但不久后双方关系恶化,争斗爆发。此时,沙俄也在暗中插手,派遣间谍试图从中牟利。阿睦尔撒纳在与达瓦奇的战争中败北,最终请求清朝援助。
乾隆帝果断派出由八旗、绿营和蒙古骑兵组成的大军,迅速协助阿睦尔撒纳攻打达瓦奇。达瓦奇虽然坚守关键隘口,却在一场夜袭中惨败,被迫逃亡,并最终被捕,送往北京。
随后,乾隆帝的真正意图逐渐显露,他并不打算恢复阿睦尔撒纳的权力,而是计划将准噶尔汗国划分并纳入清朝直接管理,此举意在长久平定蒙古地区的动荡。阿睦尔撒纳对此感到愤怒并最终反叛,但未能成功,反而被清军迅速镇压。他逃亡至俄国,后因天花去世。
乾隆帝利用这次叛乱作为口实,命令对准噶尔部进行了几乎灭绝性的屠杀,从而彻底消除了可能的未来威胁。清朝的这一行动虽然残酷,却标志着新疆第一次彻底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
在这一背景下,住在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人,在1771年由于无法忍受俄罗斯的压迫,决定东归,希望能够在清朝的保护下重新定居新疆。
起初,渥巴锡计划在伏尔加河结冰时启程,但由于沙俄的早期发现,他们不得不提前出发,这导致约一万余户未能顺利东归,他们留在了俄罗斯境内,后来成立了卡尔梅克共和国。
在东归的过程中,土尔扈特人遭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人的连番阻击。尽管俄罗斯派出了大量哥萨克骑兵进行追击,土尔扈特人还是成功歼灭了多支俄军,摧毁了沿途的要塞,并成功穿越了冰封的乌拉尔河。
他们在哈萨克草原上也遭遇了哈萨克人的阻截,在激战中,土尔扈特部族损失了近9000人,并受到了天花的严重影响,部族人数急剧减少。
进入中国境内的伊犁地区后,土尔扈特部在奥琴峡谷遇到了哈萨克人的抵抗,但通过渥巴锡的策略和战术,他们成功突破了隘口。渥巴锡最终决定绕过哈萨克的阻截,改道沙拉伯可,并在柯尔克孜人的攻击下被迫北上穿越戈壁,到达新疆边境。
当土尔扈特部到达新疆时,人数已大减。面对清朝的伊犁将军伊勒图的质疑,渥巴锡不得不展示出其祖辈获得的明代永乐八年敕封的玉印,以证明他们归附的诚意。
最终,清朝决定接纳他们,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巩固对蒙古诸部控制的好机会。土尔扈特部被安置在新疆北部,并得到了清朝的物资援助。
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这次东归,并展示其对蒙古各部的控制能力,特意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竖立了石碑,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载这一历史事件。